搜索
收藏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
時間:2022-04-28 來源:淮南日報 作者:楊道文
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也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法系,更積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歷史上的歷代法治應用和發展,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創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又時時刻刻體現出真摯的為民情懷,具有鮮明的人民性;相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言,既是繼承又是弘揚,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領悟、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蘊含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第一,要從中華傳統文化價值取向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爸螄谐?,利民為本?!边@句話出自千古奇書《淮南子》,意思是說治理國家有常法,但利于百姓是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引用了這句話。民生問題始終是關系國家大計的根本問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人民更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最大底氣。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這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強烈的歷史擔當和真摯的為民情懷,也充分表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至上價值取向和為民初心鮮明底色。
第二,要從中華傳統文化治理取向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傲⑸品ㄓ谔煜?,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這句話出自北宋王安石的《周公》一書。意思是,在天下設立好的法令制度,天下就會太平;在一國設立好的法令制度,一國就能安定。這里的“國”指的是周朝時的諸侯國,是“天下”的一部分。簡單地講就是通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良法為實現善治奠定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也曾引用過這句話。
我們黨要在這樣一個大國執政,要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充分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權利得到有效落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良法善治,體現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第三,從中華傳統文化實踐取向中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出自明代張居正的《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下的事情,困難之處不在于制定法令,而在于讓法令得到切實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引用過這句話。旨在強調,法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制度的籠子建起來了,但牛欄關貓不行,籠子不上鎖、鑰匙本人拿也不行,關鍵在于把制度的籠子扎細扎密扎牢,真抓、嚴管,不留“暗門”、不開“天窗”。依法治國是我國憲法確定的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關鍵在于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政,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能不能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做到公平正義,從黨中央近年來打虎反腐、掃黑除惡的決心和成效上看,無不彰顯著習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鮮明品格。
第四,要從中華傳統文化道德取向領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懊裎┌畋荆竟贪顚帯?,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指只有以百姓為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國家就安寧了。我國古代先賢大都具有濃烈的民本情懷,“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倉廩實而知禮節”,都是儒家仁者愛人、以民為本的思想映照。中國共產黨是馬列主義的繼承者、傳承者和發展者,始終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切為了人民”是法治中國建設的突出標志之一。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總結我國古代法制成敗得失,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弘揚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賦予中華法治文明新的時代內涵,使中華法治文明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充分凸顯了高尚的民本道德情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全局出發,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
責任編輯:張緒梅 高林
執行編輯:柏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