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講述意愿心聲,展現履職風采
時間:2024-03-19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許昊杰 方舢 吳量亮
3月9日晚,全國兩會安徽新聞中心舉行集中采訪活動,全國政協委員馬傳喜、許禮進應邀接受記者提問。
全國政協委員馬傳喜:
聚力培育鄉村“新農人”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農村的廣闊天地大顯身手,新農人正逐漸成為激發農業新活力、培育農村新業態、拓寬農民致富路的生力軍。
“目前,部分農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以自發進城務工或經商的方式大量外流,農村發展中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顯現和突出。”全國政協委員馬傳喜認為,新農人具備農業知識與技能,具有“愛農村”“愛農民”的情感基礎,是農業經營、農村產業發展、鄉村公共服務、鄉村治理、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與轉化等“全科”人才、復合型人才,能有效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為此,馬傳喜建議,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鄉村人才振興激勵政策,在農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出臺差異化扶持政策,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讓愿意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激勵各類人才積極參與鄉村振興。
如何讓“新農人”把愛農之心化為興農之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要以制度形式把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等固定下來,加大對優秀人才的表彰、宣傳力度,增加其工作的榮譽感。”馬傳喜表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大學生村官在廣大農村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幫助農民群眾理清思路、加快發展,引導農民群眾崇尚科學、弘揚新風。要把大學生村官等在農村做出成績的人才作為縣鄉機關后備干部,讓農村人才“流得動”。
“還應設立新農人項目,讓現有鄉土人才‘留得住’。”馬傳喜建議,要通過項目實施發揮出“新農人”在農村科學技術普及、產業發展和農村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專長。探索新農人培育方式、模式,總結經驗,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鄉土人才培養模式。此外,各地還要通過新型研發機構專家團隊與新農人聯合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讓他們在實施項目中逐步成長,提升帶動小農戶發展產業的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蕪湖機器人產業發展集團董事長許禮進:
搶灘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新賽道
近年來,人形機器人技術加速演進,已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與發展已相對成熟的工業機器人相比,人形機器人結構復雜程度更高、智能要求更高、應用場景更廣。”全國政協委員、蕪湖機器人產業發展集團董事長許禮進認為,人形機器人正處于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關鍵節點,搶灘布局這個未來產業的新賽道,對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有力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走進工廠車間,走進千家萬戶。”
在他看來,雖然我國人形機器人研究水平較世界領先水平仍有差距,但產業發展動能強勁,應聚焦技術、應用場景、人才等重點進行突破。“技術上,應聚焦智慧‘大腦’、敏捷‘小腦’、強健‘肢體’和智能‘感官’等產業共性關鍵技術,集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優勢創新資源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并組建場景驅動的中試基地加快技術轉化落地。”許禮進說。
當前,人工智能大模型持續進階,精密控制等技術不斷突破升級,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加速。“特種環境和制造業是人形機器人有望最先應用的場景。當前應聚焦電子信息、汽車等制造業重點領域,打造人形機器人示范產線和工廠,推進在醫療、家政、農業、物流等民生領域的應用,打造可靠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許禮進建議,應引導長期產業基金投入,支持產業研發應用,支持企業創新成果在未定型階段就與應用方建立首試首用的合作關系,同時開放產品應用功能接口,搭建應用生態集聚平臺,構建良好的場景應用創新生態。
“產業發展說到底要靠人才。應積極通過引進、自主培養、聯合培養等多種形式,在開發研究、技術轉化、場景應用等方面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人形機器人發展的人才高地,為產業發展夯實人才支撐。”許禮進說。
責任編輯:李 悅
執行編輯:柏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