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心寬不怕巷子窄
——“緊跟總書記、奮進新征程”系列評論①
時間:2024-10-23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陳群祥
一條窄巷,因一個“讓”字而天地寬,成為中國鄰里和諧禮讓的典范。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來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桐城,走進這條六尺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
經歷300多年沉淀厚載的宰府古巷再次譽滿人間、名揚天下,禮讓之美懿德流芳、蔚然成風。
據記載,清康熙時期的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在京城做官時,老家桐城的親人與鄰居吳姓人家因宅基地發生爭訟,張家人便寫信給張英求助。張英獲悉情況后,當即給家人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收到詩信后家人頓悟,主動讓出三尺界墻。鄰居深受觸動,亦退讓三尺界墻。“六尺巷”由此得名,“張吳禮讓”的美談也流傳至今,成為謙和禮讓、和諧相處傳統美德的一個縮影。
六尺巷的故事源于一個“讓”字。讓,是“講信修睦、親仁善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的共同基因。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修成了“五德之美”。孔融讓梨,讓出了“尊老愛幼、長幼有序”。藺相如的謙讓,讓出了廉頗的“負荊請罪”和“刎頸之交”。上個世紀60年代的“禮讓三先”,讓出了“秩序與安全”。
六尺巷承載的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寓意綿長,代代相傳。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滋潤中華兒女的心靈。今天,不僅在桐城市的大街小巷、社區樓宇,能看到“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詩句,在人們遇到紛爭時,也常以一句“讓他三尺又何妨”而冰釋。
把六尺巷故事古為今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通過六尺巷的故事,我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心寬不怕巷子窄”。桐城市人民法院將六尺巷精神應用于司法調解之中,運用“聽、辨、勸、借、讓、和”六步走法則,形成“六尺巷調解工作法”,其中最深入人心的是“讓”與“和”兩個字。
讓是方式,和是目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朋友、同事、鄰里之間,糾紛、矛盾在所難免。我們要把“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事理時刻放心上,凡事拿出“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大度與格局。尤其在享受別人的謙讓、禮讓之時,要報之以“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品格和熱情。
讓也是有度的。大學士張英“宰相肚里能撐船”,只是勸家人讓吳姓人家“三尺”之地,正好夠兩人擦肩相向而行的鄉間道路寬度。讓要有原則、有立場,絕不能讓出得寸進尺,慣出貪婪無度。守好“讓”,是為了“和”的立場和目標。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我國有14億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必然不堪重負。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共促社會和諧,必須走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這為基層治理提供了新時代做好群眾工作、化解矛盾糾紛的新思路。六尺巷,正是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智慧的生動承載。目前,桐城市已建立300余個“六尺巷調解工作室”。截至2023年,全市矛盾糾紛減少25%,警情數和案發數逐年下降。
從當地法庭運用六尺巷典故勸導人,到“六尺巷調解工作法”,再到桐城市創新形成了“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并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六尺巷精神,不斷傳承、賡續、轉化、發展。如今,各地緊緊依靠群眾探索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如遼寧沈陽牡丹社區的“三零”工作法、福建明溪縣“僑鄉楓橋”解紛工作法,四川成都武侯區的小區物業矛盾“信托制”解紛工作法……
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作為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必將插上翅膀、家喻戶曉,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方法和智慧。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講師團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明娥
執行編輯:張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