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安徽:“銀發”宣講讓余熱更“火熱”
時間:2024-11-19 來源:安徽學習平臺 作者:夏捍東 張緒梅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楊浦區“老楊樹宣講匯”全體同志回信,對他們表示親切問候并提出殷切希望。安徽省廣大“五老”宣講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倍增干勁,紛紛表示要以“老楊樹宣講匯”為榜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宣講,傳播好聲音,弘揚正能量。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廣大“五老”宣講工作者從心底里相信黨、聽黨話、跟黨走。只有在“講的人”心中播下信仰的種子,才能在“聽的人”心中開花結果。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是他們的政治品格;堅定的理想信念、孜孜不倦的事業追求,是他們的政治底色。安徽金寨干部學院原副院長胡遵遠,退休不褪色、余熱映初心,長期致力于紅色文化研究,積極主動開展紅色宣講。去年,他向全國網友作了一場題為《28年紅旗高揚——解讀大別山精神》的直播講座,近40萬人次在線觀看。
讓親身經歷的人講歷史。廣大老戰士心中裝有崢嶸歲月里很多感人的故事,由他們來宣講黨史有著“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的優勢。多年來,一批又一批“五老”宣講工作者,走進校園、站上講臺,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被群眾贊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播種機”“宣傳隊”。合肥市五里墩街道先鋒宣講團副團長陳相珍是一名老兵,不斷挖掘轄區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成為當地英雄故事的“活字典”,連續19年深入基層宣講革命歷史故事。
讓傳承文化的人講文化。廣大“五老”宣講工作者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他們中不乏非遺傳承的“銀尚達人”,已經成為普及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成果、非遺傳統技藝的重要力量。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耘從小聽著先祖“讓墻”的故事長大,每到周末,他常宣講新時代桐城人文明禮讓的風采,“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入展楓橋經驗陳列館。
讓無私奉獻的人講奉獻。無私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廣大“五老”宣講工作者不顧年高、不計報酬、不圖回報,自覺完成黨賦予的使命和責任;他們退而不休、退而有為,用自己的方式和特長發揮余熱;他們心系國家、奉獻社會,以長者的慈愛之心關懷教育下一代,譜寫了動人的燭光之曲,續寫了絢爛的銀齡篇章。中國好人、濉溪縣臨渙鎮“鄉村小喇叭”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隊創始人王士宏,常年深入鄉村走訪見證人和鄉賢,整理革命人物故事、正能量故事、勵志故事、民間故事等,創新“移動茶館”宣講新模式,形成了“南有六尺巷,北有一杯茶”的社會效應。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廣大“五老”宣講工作者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講好理論、講好歷史、講好文化、講好成就,既“傳遞黨的聲音”、又“發出時代聲音”,帶動更多群眾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參與精神文明創建,共同建設和諧社會,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講師團研究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馬 靜
執行編輯:吳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