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收藏
聽見民聲,造福民生
時間:2025-07-08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李芷
中辦、國辦上月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直指橫亙于千家萬戶前的“玻璃門”——聚焦群眾最關切、最普遍的急難愁盼,以精準之力破障前行。
一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當前,民生訴求已從“有沒有”的基礎保障,躍升為“好不好”“均不均”的品質追求。
“急”在何處?孩子入學因“居住證差幾天”或“學位爆滿”被拒的焦灼;收入減少,房貸車貸的壓力陡增;普通家庭因病致困……這些“燃眉之急”,拷問著公共服務的響應速度和兜底幫扶。
“難”在何方?靈活就業者、新業態從業者部分保障缺失;青年群體陷入“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結構性困局;鄉村百姓期盼優質教育、醫療資源下沉……這些“發展之難”,呼喚著機會均等的大門開得更寬、資源優化的活水流得更遠。
“愁”為何事?獨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夾心”重擔如何安放;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難、停車難,困擾日常;“辦事跑斷腿、證明反復開”消耗精力……這些“心頭之愁”,關乎生活質量與社會信任。
“盼”從何來?盼病有良醫、學有優教、勞有厚得、住有宜居、老有頤養、弱有眾扶,這些期盼,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需求因時而進,供給須順勢而新。此次中辦、國辦印發的《意見》,可貴之處在于其精準亮劍——
破除身份壁壘:“取消參保戶籍限制”,穿梭街巷的外賣騎手、奔波于城市的建設者,終能在奮斗之地扎下保障之根;鋪平求知之路:“千所縣域高中改造提升”,更多鄉村孩子的未來因優質教育而更加遼闊;托舉人生兩端:“兩個80%”指標(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社區托育普惠執行率),讓“朝陽”與“晚霞”同時被溫柔守護……
更深層次看,《意見》的分量不止于改善個體生活。
傳遞執政溫度。用情用力化解煩心事、揪心事,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讓群眾在問題解決的參與感、獲得感中真切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筑牢最深厚的民心之基。
夯實發展根基。瞄準痛點發力,為勞動者減負松綁,釋放創新創造活力,構筑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促進公平正義。著力彌合城鄉、區域、群體間差距,兜牢民生底線,保障基本權益,讓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錘煉治理能力。在回應復雜多元訴求的實踐中,倒逼服務更貼心、施策更精細、響應更高效,推動治理現代化。
三
從“聽聲”到“應聲”,彰顯態度;從“落地”到“生根”,考驗能力。好政策要有好落實,離不開硬舉措、實功夫、真擔當。
用足。好的政策蘊藏“金礦銀礦”,決不可“守著金山要飯吃”。既要吃透精髓、深挖潛力,確保惠民條款精準直達需求者,應享盡享。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讓群眾有地方說話、說了不白說。還要借力發力,統籌資源,吸引社會活水共注民生洼地,吃干榨盡政策紅利。如嘗試“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用活。各地情況不盡相同,簡單依葫蘆畫瓢、上下一般粗,必然會“水土不服”。在政策框架內,鼓勵各地調研把脈、結合實際、創造性地加以落實,如探索“時間銀行”互助養老、社區“微托育”點,及時總結可復制推廣經驗。探索預見式治理模式,未訴先辦、不訴自辦,超前主動回應痛點、難點和堵點,在矛盾未成形時先行介入,化于未萌。
用實。政策分量,終將民心稱量。民生工程絕非“交鑰匙儀式”——建好只是起點,管好用好、暖了民心才是真本事。摒棄“我覺得”誤區,全程錨定“群眾覺得”,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將滿意度嵌入干部考核,讓“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刻進政績觀。建管并重,釘實“誰運營、誰監管、誰兜底”責任,對落實不力、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掛牌督辦、限期整改,彰顯“新官必理舊賬”擔當。
聽見民聲,造福民生。當尋常日子里的安穩與暖意,浸潤14億多人民的心田,化作心頭的“吾鄉”,便是幸福可期。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講師團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明娥
執行編輯:張緒梅